2017年4月14日星期五

Moonlight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同志黑人青春成長紀事。

每年的奧斯卡頒獎季都得鬧很久。和世界三大影展最大的差別是,在最終奧斯卡獎頒出前的數個月內,就有超多工會獎、評論獎或獨立獎項等陸續揭曉,形成一個風向標。今年最大熱的兩部電影落在了《月光下的藍色男孩》與《樂來樂愛你》。雖然《樂來樂愛你》奪下了不少大獎,但還是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獲得了最佳影片,頒獎禮上的頒錯獎烏龍應該堪稱影史之最吧⋯⋯《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獲獎,有人喜有人怒,畢竟一味的追求政治正確,「不能太白」等訴求有時讓人感到疑惑,那樣的藝術還純粹嗎?《藍》是我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結束後才去院線看的。

看完就覺得「我不行了」。無關政治正確,而個讓人唏噓的同志黑人青春成長紀事。

最近看了很了很多同志電影,也感受到同志電影的演變,從一種異性戀獵奇或苦情的視角漸漸轉移,從而更加生活化、更為日常。這當然和現實中同志權益愈發平等有關。《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最難得的是它在種族與性向的身分認同上都手下留情了。它大概也可以無止境的宣洩自己身為一個黑人在美國遇到的歧視,或自己作為一個性少數面對的不公從此落入墮落的生活描繪,但無論在任何方面,《月》都沒有要平反、說教,一切都剛剛好。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是一個少年的成長歷程。每個同志的這段路或多或少都是崎嶇的,當然在求學時期,相對陰柔的男同志通常較容易成為霸凌對象,但這不代表那些將自己偽裝得很好的男同志過得很好的,Chiron和Kevin就是最好的例子。Chiron是個陰柔的男孩,「男同志」的標籤彷彿刻在了自己的臉上(現實中陰柔不等於同志,過中有太多的刻板印象)。他受到了很多同學的欺負,甚至自己的媽媽心裡也有根刺。Chiron的成長過程是從隱忍到爆發,最後過上了或許也是逼於無奈的富有生活(販毒)。但在性向上,Chiron是重來沒逃避的,甚至在面對自己對於Kevin的情感時,他毫無保留的嘗試和接受。相反的,Kevin卻沒那麼勇敢。


Kevin一直試著去偽裝成一個異性戀,社會的大多數。他學習去愛女生,和女生上床,還急著和別人炫耀自己如何征服了一個女生。相信也有不少同志也許像Kevin這樣,曾經去學習愛上異性戀,最後卻適居其反。長期帶著面具生活,壓抑的情感也有爆發的一天。某種程度上,Kevin過得比Chiron還不好。至少他對自己的生活不曾坦承。當他大剌剌的指責Chiron販毒過生活,「這不是你」時,我無奈的是你又曾幾何時做過自己了。但這是Kevin的錯嗎?應該說在這樣的社會下,有多少個人有足夠的籌碼和勇氣去談自我呢?


好喜歡導演對於Kevin和Chiron倆人感情刻劃的部分。從沙灘那場含蓄又激情的親熱作為最初的性啟蒙,一直到後來倆人的互動,都好喜歡。Chiron一直都散發著一種輕佻、壞壞的感覺,某種濃厚的直男特質。相對Kevin卻一直很內向,在Chiron面前還相對的害臊。一直到大家都步入中年階段時,Chiron那壯碩的體格在隱藏的小女孩更是讓Kevin不時欺負他。揮別十幾年,倆人在餐廳的那場戲實在太催淚了。當Chiron把歌一下(歌詞:我的寶貝⋯⋯我的寶貝),眼淚也就掉下來了。那些年不敢開口說的話,也只能唱出來了。

或許自己有太多的投射,從青春、霸凌、暗戀、成長、迷失到啟蒙,每個環節總有那麼一霎那,覺得那是自己。雖然隔著不一樣的膚色,我依然感受到。那是電影的魔力。

特別喜歡Chiron對Kevin性幻想的那一幕。那王家衛式的打燈和拍法又讓我想起了《春光乍洩》的黎耀輝。Chiron的性幻想內容居然是Kevin抽菸的畫面⋯⋯這肌肉男內心是有多單純。但他對著Kevin說出「你是我這輩子唯一碰過的男人」。那一刻覺得,心想:挺能忍的(開玩笑

評分:8.8/1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