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1日星期日

第58屆金馬影展奈派克獎之亞洲電影觀察團個人點評

對了,最近我還有一個身份,金馬影展亞洲電影觀察團團員,亦首次嘗試當電影評審,頒發「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

金馬影展每屆招募一群熱愛電影、喜於發表各種形式影評的超級影癡,共同組成「亞洲電影觀察團」,將參與金馬影展系列活動、觀賞入選「奈派克獎(NETPAC)」的亞洲新銳導演作品,並從中選出「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得主。非常榮幸我有這個機會和各路影評人切磋切磋。金馬影展在這個禮拜六下午一點開賣,因此特別在開賣前,和臉書上的影癡朋友們討論今年奈派克獎入圍名單內我所推薦的亞洲電影。我共從九部選出了七部電影和大家分享,或許台北的朋友們可以在歐美電影為主的影展中看些亞洲電影。


1.光陰解剖學(泰國):大推薦👍

《光陰解剖學》的深晦或許並不只在於它以非線性的手法來說故事,而是這套手法有其獨特與實驗性的。當下的故事與那些伴隨歷史痕跡的記憶交融在一塊,有如個千層餅似的。記憶是不完整的,痕跡是零碎的,它們東補西湊,成了歷史的不完整。這樣的敘事對電影本身而言是有一定的破壞的,即讓承載著故事的角色的情感容易與觀眾產生斷裂,使觀眾失去了對角色更深刻的探索,與電影保持了距離。這或許是導演的用意,迫使我們更客觀的去檢視過去軍事獨裁下的泰國史。儘管歷史總在重演,歷史總是驚人的相識,我們就像不斷重複的鐘聲一樣,總是守在了命運的輪迴。




2.殺死一頭牛之後(印度):

《殺死一頭牛之後》拍得真誠,沒有在電影中看見形式的賣弄,以寫實主義為基底,老老實實的說完故事。主角意外的殺死了一頭牛,引起視牛為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印度教村民的崩潰、譴責。過著苦澀人生的男主角最後窮頭末路,這顯示了原具善意的宗教成為迫害男主角的一方。而相關的宗教議題正大大小小的發生在我們的周邊。導演善於利用畫外空間來說故事,試圖讓觀眾掏出完形心理學。




3.金邊白樓青春夢(柬埔寨):

《金邊白樓青春夢》的第一個鏡頭就深深的吸引了我。用鳥瞰的方式拍下了白樓與附近看似富人才會出沒的地段,盡顯了金邊仍至整個柬埔寨貧富懸殊的嚴重性。鳥瞰的鏡頭是讓人感到渺小,主角與其兩名好朋友雖然渺小,但心裡有放不下的街舞夢,直到白樓再也撐不下去,必須拆遷,每個人才四處飄散。故事里的每個人對強權有不同程度的妥協,有人拿了筆錢便離開,也有像主角爸爸般不願離開白樓,對白樓有著家鄉認同的居民。雖然電影愈發展下去愈有通俗劇的味道,但電影樸實的回應了柬埔寨急迫的貧富不均問題,單就這點,電影的議題性就比藝術性偉大的多。




4.天晴有時(菲律賓):大推薦👍

電影《天晴有時》將故事焦距在2013年菲律賓遭遇的海燕颱風,導演取材自家鄉回憶。颱風將主角的家鄉摧毀,四處成廢墟,糧食又短缺。這些問題的浮現連帶一眾角色在最不安的狀態下,思考起自己的身份認同課題。與《金邊白樓青春夢》一樣,相較作者論,第三電影總是給出更多文化與政治上的批評,以回應他們國家在全球化之下甚憂的貧困等難題。然而《天晴有時》在作者論上也是精彩的,電影多次瀰漫魔幻寫實的氣味,跨張的,荒謬的,無法置信的⋯⋯或許像我們在看《百年孤寂》時一樣震驚。然而身為馬來西亞人,我對這種氣味相當熟悉。東南亞諸國在經濟、政治、民主社會上仍未盡成熟。台灣的荒唐,或許就是東南亞的日常。因此以魔幻寫實呈現東南亞的滿目瘡痍我覺得是非常適合的。在危難之際,我們唯有逼著自己去回應自身的難題。那些以記憶、國土等其他元素構成的身份認同在不同的主角內心形成,那並非是一艘船可以載走的。有人克服了離開,有人執著著留下。電影配樂時常伴隨著輕快的節奏,達到某種嘲諷。電影鏡頭則是充滿張力,導演在同一個畫面裡除了處理主角的故事時,偶爾會在一個畫面裡同時處理不同的衝突,如海邊的打架、小孩的玩鬧等。




5.美國女孩(台灣):大推薦👍

本屆金馬最大黑馬之一,來自台灣的《美國女孩》。縱使我們已有李安的《喜宴》,東方家庭的隱忍依然是我對這部片子想討論的地方。故事與角色間的流動就像片尾陳綺貞唱著的主題曲《盡在不言中》。是愛,讓一切盡在不言中。每一次的爭吵,大女兒說「我恨媽媽」,其實心底裡就是濃濃的愛。愛的反面從來就不是恨。一如許多參與試映的朋友一樣,我也非常喜歡《美國女孩》。電影讓我清晰的看見了一個現代台灣家庭的模樣。從李安的《喜宴》到今天的《美國女孩》,台灣家庭產生了哪些巨變?導演曾在美國留學,可想電影的多個部分源自自身生活當中,經過導演細膩的捕捉與刻畫,角色們的情感都極為豐沛。電影裡,媽媽和大女兒重新回到東方教育體系的不適應,是我特別認同的情節。教育方式的不同,直接導致了東西方在愛與價值觀上的不同。希望有一天我們的教育會教導我們不再需要那麼費力的把對家人的愛藏在心裡。輕輕說聲「我愛你」,一點也不難。




6.寂寞佔線中(韓國):

在眾多入圍片單中,我覺得韓國電影《寂寞佔線中》是一個特別的存在。電影化繁為簡,並未讓故事與角色顯得空泛,反而像冰山般,露出來的部分不多,大部分隱藏在水底下。每個人都有自己面對傷痛的方式,女主角以封閉自我、孤獨的方式面對。雖然電影結束後,我們也沒看到冰山的那一面,但女主角她那些細微的小動作就足以平息冰山。一切都非常的克制,卻又有重量。



7.少年(香港):大推薦👍🏻

這幾年香港反送中運動題材的電影如雨後春筍般的在金馬湧現,再次證明了電影作為一種再現真實的媒介的重要性。看《少年》時,我將自己的標準降低,只因這部電影的議題性之迫切,不再需要藝術的粉飾。然而《少年》依賴大量真實的示威運動的現場畫面,並將其與故事情節融會貫通,使我們再次看見了劇情片混紀錄片類型的可能性。片如其名,其實要說的是一群少年的故事。他們不懼強權走在最前線,不惜和家中長輩關係破裂。他們的行為或許成了許多香港年輕人心目中的英雄,然而我們也從電影裡看見他們沮喪失落的一面,英雄也有膽怯懦弱時,這樣的處理讓角色們更為立體,是每個脆弱過的人都能深感同理。最後一個鏡頭是神來之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故事未完待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